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是观念。我国蛋鸡养殖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除了硬件、软件、技术等之外,锐友觉得很大程度上养殖业者照搬老经验老办法,思想固执难以接受新观念更主要。比如,我们的养殖户过分关注蛋重、蛋壳颜色、蛋黄颜色等等表观生产性能,而不去关注全程料蛋比、死淘率、高峰时长等等。
经常能听到有养殖场抱怨自家的鸡蛋蛋重不大,有人也认为蛋重大挣钱才会多。真的蛋重大了就能越挣钱吗?影响蛋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合理的蛋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实,每个蛋鸡品种都有一个由其基因决定的蛋重范围,这个范围是育种公司通过饲养实践得到的、能使养殖效益更大化的蛋重范围,低于此范围(即蛋重较小)或超出此范围(蛋重较大)都会影响养殖效益。实际生产中,过分追求超出范围的过大蛋重更加常见,很明显这超出了该品种的性能,更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综合效益。所以,认为蛋重越大越好、越赚钱的观念是错误的。
那么,影响蛋重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有:遗传、体重、营养、光照及健康状况等等
1.遗传:蛋重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力较高,在0.3—0.6左右,产蛋初期与末期较低(0.3左右),高峰期较高(可达0.6).蛋重与产蛋量的遗传相关为负相关(即单枚平均蛋重越大,生产周期内的总产蛋数、总产蛋重越低,综合经济效益越差),且高达-0.4,要在同一鸡群对这两个性状同时进行选择是很困难的。蛋重与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值高达0.5左右,而体重过大不利于减少维持消耗、改善饲料转化率,所以在蛋鸡育种通常把适当降低体重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所以现代蛋鸡育种有体重小型化的趋势,蛋重也随之逐渐变轻。海兰公司经过研究发现:增加早期蛋重、保持中期蛋重、降低晚期蛋重,可以确保鸡的遗传潜力可以获得满足大小需要的蛋重和产蛋量,使养殖效益更大化。
2.体重:母鸡性成熟时的体重是影响蛋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开产体重较轻通常是引起开产初期蛋重过小的重要因素。例如,夏末秋初开产的鸡,因育成育雏期处于高温季节,采食量偏低,导致鸡发育不良如体重不达标,其所产的蛋要偏轻或不达标。所以,在育雏育成阶段特别是育成期,一定要定期监测鸡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胫长及均匀度等),从温湿度控制、营养、疾病防治、光照、饲养密度以及断喙等方面考虑,以便开产时达到理想的体重和蛋重。
3.生理阶段与开产日龄:刚开产时蛋重较小,之后迅速增加,到约300日龄以后,蛋重较为平缓增加,蛋重逐渐接近蛋重极限。开产日龄越小,母鸡所产的蛋重偏小,而且没法弥补;反之,开产日龄愈大,所产的蛋重愈大,有资料表明,开产日龄每推迟1天,蛋重增加0.1克,当然过晚开产也不经济。 开产日龄对蛋重的影响,是体重和光照的综合作用,比:冬至之后自然光照时长渐长强度渐强,非密闭式鸡舍光照控制不佳,导致秋冬育雏春夏开产的鸡群开产时间提前,体重也偏轻,故所产的蛋就会偏轻甚至不达标。实验表明,如果母鸡开产早、体重小,通过增加营养素摄入量来提高产蛋初期和后期的蛋重,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4.营养:在产蛋期,很多人认为通过增加粗蛋白的比例可以提高蛋重,其实这是错误的。首先,能量才是鸡除了水以外最重要的营养素,一味提高粗蛋白如多加豆粕等而不相应提高饲料的能量,那是徒劳,而且既浪费又加重肝肾等脏器的负担而影响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目前商品化饲料的代谢能普遍偏低,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过分关注蛋重,从而重蛋白轻能量所致,豆粕等蛋白饲料比例越高,玉米等能量饲料比例越低。
即使是粗蛋白水平高也不一定就能增加蛋重,除了前面说的开产体重与日龄外,跟饲料中的能量蛋白比例、氨基酸水平高低与平衡与否关系更大。因为鸡对蛋白质的需求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求,所以基于“理想蛋白模式”的“低蛋白日粮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即在保障能量和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几种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的比例,从而降低豆粕等蛋白饲料的添加比例,实践证明使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美国饲养标准(NRC)推荐水平的3%不会影响生产性能。
研究证明:提高日粮中亚油酸含量可以增加蛋重,黄玉米及植物油(如大豆油等)含量丰富。
夏秋高温季节蛋重下降,除了热应激使鸡生理上深受影响之外,采食量低营养摄入减少更是主要原因。如果是开产体重较小或开产较早,通过营养素调整收效不大,但如果强行增加蛋重而提高粗蛋白供应,会加重机体的负担而使生产效益更低死淘率上升。
5.健康状况:良好的健康状态不仅对蛋重,对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鸡群发生疾病如发生腺肌胃炎、坏死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时,使各种营养素摄入与吸收受阻,包括蛋重在内的生产性能肯定会降低,如是育雏育成期,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