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常识
基于对疫情的了解合理安排防疫措施。企业管理者应准确了解本次疫情特点,参考本指南要求,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宜的防疫措施,并在本单位落实疫情常识教育,使全体员工能自觉采取恰当的防疫措施。
(一)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本次疫情的是一种新出现的、已知第七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前些年发现的第五、第六种冠状病毒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1月12日已由世卫组织定名为2019-nCov。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抗力的直接资料,基于以往对冠状病毒的了解,所有经典消毒方法应都能杀灭体外的冠状病毒。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指引中仅提到紫外线对冠状病毒杀灭效果差;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仅提出氯己定对其无效。
1月20日国家卫计委将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防控措施。
(二)传染源
学术界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中间宿主尚不清楚(蝙蝠体内的病毒,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传播给人类),因此接触野生动物仍然是病毒扩散的可能路径,应予以禁止。
新型冠状病毒当前已经进入人传人阶段,防疫中主要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或者是病毒携带者。
(三)传播途径
已知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有几种: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即患者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产生的飞沫,接触到另一个人的黏膜,比如眼睛、口腔造成感染;二是接触传播,即直接接触了感染者、以及感染者近期接触的物品,从而导致感染;还有其他一些传播方式学术界尚不能给出准确的意见,说明其传播的强度和范围,例如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在人体外短时间存活。新型冠状病毒能附着在大多数类型的物体表面,在光滑表面、在低温湿润环境下存活时间更长。
附着物体表面的冠状病毒,能被乙醚、75%乙醇(酒精)、氯仿、过氧乙酸以及加温至56℃以上30分钟等方式杀灭。
体外病毒需要接触人体相对薄弱的表皮、黏膜才能发生感染,因此应避免手接触到口、眼、鼻等部位,避免飞沫进入口、眼、鼻等部位。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经常洗消等切断传染的有效措施。
(四)易感人群
对于这种新出现的病毒,任何人都没有天然的抵抗力。易感人群是普遍的,接触病毒后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高龄人群都有一定的可能被感染。
(五)潜伏期与症状
学术界根据已有的流行病学观察数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为3-7天,最长24天。经观察14天没有出现染病症状的疑似观察者,在没有接触其他感染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没有发生传染,可解除观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陆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气促等主要表现,也会伴有咽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结膜炎、腹泻、肌肉酸痛等表现。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极少数感染者只发生微热、轻微疲倦,没有肺炎症状。
二、企业防疫准备
面对疫情下的节后复产,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警惕,加强管理,建立和贯彻严密的防疫管控职能系统。
根据本指南,企业可设立专职的防控专项小组,并自行确定对应的管理结构、职责和分工,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设立检测报告制度、落实应急防控措施、保障后勤、以及开展针对员工的宣传和关怀活动。
(一)设立检测和信息报告制度,掌握一手信息
第一步,我们建议企业用如下的问题列表评估企业在传染源方面的风险,并形成对应的信息管理制度。
——公司所处地区疫情状况如何,复产前景是否明朗?
——员工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有人感染?
——员工都是哪里人,近期和亲友的接触状况如何?
——是否有来自疫区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
第二步,评估传播途径,并落实管理方案。
——区分企业人员密集停留区、人员交叉接触区、生产区。
——主要的通勤方式是什么,会存在怎样的风险?
——哪些员工需要出差,目的地疫情如何?
——企业的业务特点怎么样,和外界人员接触如何管控?
第三步,评估易感人群,并做出对应措施。
——企业员工的年龄分布如何,如何区别对待?
——是否存在员工患有慢性病的情况,能否采取措施?
——员工的身体素质怎么样,如何区别对待?
第四步,评估企业措施
——企业办公场所能否通风?是采用的中央空调还是新风系统?通风效果如何?
——企业是否存有足够的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剂等等,可以坚持多长时间?
——办公室条件如何,适宜那种消毒方式,如何落实?
——哪些部门适合居家办公、哪些必要岗位可以实现兼职轮值工作?
(二)落实应急防控措施,形成防疫制度
——进出本单位必须登记,在企业入口设立体温测量点,检查员工个人防护措施,不合格禁止进入。
——落实办公场所、生产环境的定期消毒制度,尤其是通风系统、餐厅、卫生间、会议室等环境,以及玻璃、金属、塑料等光滑表面。
——多采用自然通风,少用集中空调,对不同场所、设施选用不同消毒剂、洗消方式。
——为员工就餐制定专门方案,争取无接触取餐、无接触就餐,分时段分散就餐。餐饮工作人员的健康情况、生活轨迹要每天检查。
——同理,员工通勤和集中住宿也应该尽量干预,避免长时间停留在人员聚集的公共空间、公交工具内。
——企业应为员工提供足够的防护设施、物资,并指导和要求员工正确使用。
(三)物资与保障
——专人保障物资,确保消毒剂、防护耗材的采购、储备与发放。
——保障检测、洗消设备正常运转。
——对突发状况有预案,并作必要演练。
(四)宣传和关怀活动
——加强对病毒的科普,避免个别人的恐慌和不恰当举措。
——加强企业防疫制度教育,应与个人绩效挂钩以强化管理。
——本单位防疫信息向全体公开,做到信息透明,
——健康日报制度。每天员工的体温必须要记录,一般情况下每天检测一次,对于频繁进出公司、接触外界人员的员工,每天测量两次,早上和下午各一次。最好采用不接触式测温。每天信息向全体员工公开。
——如果确实出现个别的过度焦虑的员工,要掌握情况并做心理疏导,必要时应暂时调整其工作状态,降低负面影响。
三、企业防疫管理要点
(一)人员卫生
1. 复工人员要求
企业员工应实行分次分批到位,先安排本地或非疫情地区、疫情轻微地区的员工返工。疫区员工待疫情结束后再返回。对已返回的员工,及时登记、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及时向属地管理政府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有关员工复工原则具体如下:一是现仍在湖北的企业员工,劝导其暂缓返回复工;二是对新招聘的涉“鄂”员工、已从湖北返回的企业员工及相关人员,一律采取居家隔离或到指定地点隔离(自抵达工作地之日算起,隔离留观时间务必达到14天);三是对14天内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一律采取居家隔离或到指定地点隔离(自抵达工作地之日算起,隔离留观时间务必达到14天);四是对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者,及时送至专业医疗机构排除感染后方能复工;五是对近期接触过发热病人的,采取居家隔离或到指定地点隔离(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隔离留观时间务必达到14天,或至接触对象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 开复工后人员日常防护工作
(1)测体温,戴口罩
要求员工进入厂区内必须佩戴口罩,对所有上岗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做好体温检测,体温超过37.3℃不得进入厂区,如有发热、乏力、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严禁上岗。
口罩使用原则,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在进入车间/库房和外出公共场合时必须正确戴口罩,且根据情况选择和定期更换口罩,使用过的口罩应放入口罩回收专用垃圾桶集中处理。
口罩正确佩戴方法:
第1步:佩戴之前请将手洗净。轻轻地捏住两边展开口罩,外面的颜色较深,内面颜色较浅。
第2步:按鼻部软骨条在上的方向,一边将口罩贴合面部,一边将耳绳勾住耳朵。
第3步:轻轻按压鼻部软骨条,以贴合鼻部形状。
第4步: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直到完全覆盖住下巴,佩戴口罩后再戴眼镜。
注意:常见的口罩主要有:普通棉纱棉布口罩、明星同款网红口罩(聚氨酯纤维材料)、雾霾/粉尘(PM2.5)防护口罩(防尘口罩)、医用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等。最近常被提起的N95口罩其实属于呼吸器。呼吸器是一种呼吸防护设备,在设计上相较于普通口罩来说贴合面部更加紧密,可以非常有效地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建议每隔4〜6小时更换一次。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为一次性使用;N95口罩限个人使用,在受损、变形、变湿、变脏或被污染时都应丢弃。摘口罩时,手尽量不要接触口罩朝外面,抓住两侧绑带将其取下后放入收集袋内再丢进垃圾桶,且立即洗手或进行消毒。
(2)工作服
所有人员每日上岗前按要求更换清洗、消毒和烘干后的工作服、鞋帽,并按规定程序穿戴工作服。
(3)勤洗手
所有人员工作前、接触不卫生的物品、上卫生间后都要按程序进行洗手消毒。即先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洗手液搓洗干净,再用流动水冲干净泡沫,再用消毒液体浸泡手及手腕。若用酒精消毒,须用烘手器烘干水分。接消毒液涂抹手及手腕,等自然晾干后方可操作。
(4)监督管理
各部门须配置专职的卫生监督人员,定时对人员的着装、清洗消毒、操作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及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操作行为,食品安全部不定期抽检各部门清洗消毒情况。
(二)厂区卫生
1. 做好日常清扫,杂物清理,保障下水管路畅通,垃圾及时处理,关注厂区周边卫生,是否存在潜在污染源,如随意排放污染物等,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对周边进行消毒。
2. 厂区消毒,至少每周对厂区及厂区周边进行消毒液喷洒消毒,消毒液使用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一般有以下几种:
二氧化氯:喷洒,20g/m3,100〜200ppm
苯扎溴铵+漂白粉:0.1%苯扎溴铵和3%漂白粉
火碱:3%的火碱溶液进行喷洒消毒
NaClO溶液:200〜500ppm浓度的NaClO溶液进行喷洒消毒
(三)原辅料的购买与贮藏
1. 原辅料购买
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必须符合有关的卫生标准或规定。供应商必须提供相关证件并备案(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进口食品许可证),进口食品的验证必须查验省市级进口岸或当地卫生检查部门检验合格。注意查看外观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许可证等内容,拟采购原料应干燥、无霉变、无虫蛀,且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
非常时期应避免采购小商贩的原料(比如散户玉米),避免使用猪制品相关的原料(比如肉骨粉等),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第64号公告要求,严禁从疫区采购饲料原料,严禁使用以猪血为原料的血液制品生产猪用饲料。
2. 运输贮存
原料的运输、贮存,应符合产品明示要求或产品实际需要的条件要求。入场车道两侧分别设置自动喷淋装置,在消毒池前后端放置喷消装置,从左右两侧及地面向上喷洒消毒药水,对车辆的车身、车顶及底盘进行消毒。进厂车辆必须通过车辆消毒通道,停留时间超过50秒。
盛放原料的容器和运输工具的材料和结构要坚固、无毒、易清洗。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采取的有效防护措施,确保原料不被污染,不发生腐败变质,不影响后续加工。
3. 入库验收与贮藏
首先保证验收区的清洁卫生,有足够的自然光线,同时检查所有购入的原、辅材料是否具有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没有则拒绝验收。遇有食品超期,包装破损,运输车辆不清洁等情况拒绝验收。原材料仓库必须通风良好、干燥,保持清洁。
(四)生产加工车间卫生
1. 人员进入和物料进入
每日对进入车间人员进行登记;非常时期外来人员禁止进入车间,特殊情况(设备维修、卫生保洁)应得到领导批准;
各类物料在进入生产区域时应对外包装进行清洁消毒,如酒精擦拭、紫外灯照射等。
2. 强化设备设施的清洗消毒
设备设施清洁彻底。所有设备设施使用后由专人负责清洁和消毒,使用专有的清洁工具、清洁液和消毒液,对设备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同时做好清洗消毒记录,应记录具体消毒时间(具体到分钟)、消毒方式、消毒人员、监督人员等。
3. 加强环境空气的消毒
生产车间每日工作结束后,必须按照清洗消毒管理规定对各生产车间、库房进行彻底清理、消毒,确保生产环境空气质量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4. 加大车间中员工之间的距离
生产线岗位空间设置密度适当减小,针对有些蛋品加工企业生产线人员较密集,可适当降低运行速度或者降低工作量,减少同一空间作业的员工数量,包装车间减小员工岗位设置密度,员工之间距离不少于1.5米。
5. 通风
车间应采用机械通风并保证正常使用,空气流动的方向应从清洁区流向非清洁区;
过滤网应至少每周更换或清洗消毒一次;
进气口与排气口应远离户外垃圾存放处;
车间清洁区(热加工后的冷却间、内包装间)气压应保持正压;
员工密集的车间,确保通风效率达到通风设备设计最大水平。
6. 车间卫生消毒——常用消毒方法
84消毒液:根据说明书进行配制,食品接触面小于50ppm,非食品接触面一般区域50〜150ppm,污染区域(垃圾存放处、洗手间等)150〜300ppm;
过氧乙酸: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或浸泡10分钟;
臭氧: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臭氧发生器每天至少启动30分钟进行车间环境消毒。
7. 卫生消毒安全常识
疫情防控特殊期间,安全切不可忽视。请科学防治,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酒精:酒精为易燃品。允许使用酒精做擦拭,不允许喷洒消毒。酒精使用过程中不应出现明火。不得使用产生火星的维修设备及开启取暖设备等。
84消毒液:84消毒液与酒精不可混用,混用可能产生有毒氯气。
(五)生活区卫生
1. 在厂区内住宿的人员卫生
(1)近期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尽量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2)加强居家防护,家里做好通风保暖,避免感冒,勤洗手,多饮水,清淡饮食,均衡饮食,不食用或饮用生的或未熟透的动物产品。保持良好心态,不恐慌、焦虑;不信谣、造谣、传谣。
(3)主动配合排查。感染病毒后有一个潜伏期。近期(14天)有接触从湖北省特别是武汉、黄冈的返回人员,应如实告知部门负责人并自行居家观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排查,对自己、亲人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4)科学安全就医。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请戴上口罩、做好防护,立即到当地指定的发热门诊就医。
2. 车辆
每日对进出车辆进行登记,尽量减少车辆流动,必要时使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非常时期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生活区。
3. 驻厂隔离
当工厂周边出现集中爆发疫情而工厂仍需生产时,工作人员应住厂,不得出入工厂,特殊情况应得到工厂负责人及当地疫情防控部门的批准;
每日对宿舍进行至少两次集中消毒;
每日对全体员工健康情况进行登记。
(六)办公区卫生
1. 清洁
每日对每个办公室进行地面清扫;
至少每三天进行桌面、柜面、地面消毒(84消毒液或75%酒精)。
2. 公共区域
电梯按钮、公用电话、复印打印机、鼠标文具、手机等每天用75%酒精擦拭;
垃圾桶应加盖并每日清除;
3. 通风
至少每半日开窗(或机械换气)通风30分钟以上;
如机械通风,应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
过滤网应至少每月更换或清洗消毒一次。
4. 办公人员要求
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传递纸制文件前后均需洗手。
(七)库房管理
1. 储存
库存物料应包装完整;
发现有变质及检测微生物/理化指标不合格的物料应停止使用并隔离处理;
有温度要求的物料储存时应确保库房温度适合。
2. 消毒/运输
每日应对库房进行清扫和消毒;
运输车辆应确保装车前车箱保持干净无污物并消毒,可使用过氧乙酸或75%酒精喷洒;
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时装运。
3. 通风
确保库房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过滤网应至少每月更换或清洗消毒一次。
(八)废弃物收集处理
1. 卫生间及废弃物存放区域消毒
洗手间地面、马桶或坐便每日应至少清洁和消毒三次,可使用75%酒精或有效氯浓度500ppm消毒液;
消毒时,工作人员应做好卫生防护(口罩、手套、帽子等);
集中存放垃圾的区域应分类存放且保持清洁;
设置专门的口罩回收桶,委派专人负责对口罩等一次性防护用品进行集中销毁。
2. 清运
外包清运车进厂前应进行卫生消毒;
清运过程中不得有垃圾和潜水的遗撒。
(九)食堂卫生
1. 清洁消毒
企业食堂后厨和就餐场所每次食用前应清洁和消毒;
所有人员除佩戴口罩外,就餐前要洗手消毒;
就餐期间不要扎堆,不要大声喧哗,人员之间相隔1米以上距离;如同一时间就餐人员太多,应采取限流措施;
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保持通风;
操作间和就餐区要早、中、晚用过氧乙酸三次消毒。
2. 食材
各类食材应提前购买,放置2小时以上后使用;
保证无腐烂变质发霉情况;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严禁使用非法渠道获得的病死畜禽作为食材;
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蛋品生食;
每日应留有食谱记录,每餐餐食留样至少24小时。
3. 餐厅
推荐分餐制或自助用餐,避免人员聚集;
食堂集体就餐时,尽可能错时分区。
建议自备餐具,使用后的餐具应立即清洁并消毒,采取高温或消毒液消毒。
(十)外来人员、用车
1. 登记
所有原辅料及产品进出必须在设置的特定的专用通道;
所有外来人员进厂前应在门卫登记并体温测量;
体温超过37.3℃的人员不得进入;
对14天内来自或接触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员不得进入。
2. 防护
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后应全程佩戴口罩;
外来人员进厂时应进行手部消毒,可使用75%酒精,有条件的企业可建设雾化消毒通道;
未得到批准不得进入车间和库房,如果要进入,须经过全身雾化消毒。
3. 排查与隔离
企业返岗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排查工作,主动到企业人事部、企业所在社区指定地点登记备案,如实填写近期活动行程和身体健康状况,14天内有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接触史的人员应主动落实隔离措施。
4. 车辆管理
物流中心在配送前后须对配送车辆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确保配送车辆的安全卫生,并做好清洗消毒记录。
通勤车每天早晚员工乘车前对车厢内部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乘坐通勤班车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
企业公务车内部及门把手每日用75%酒精擦拭1次。
(十一)上班前、中、后期卫生
1. 上班前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单位班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2. 上班中
保持上班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多人聚集;多人办公时要佩戴口罩,接待外来人员时双方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洗手。
3. 上班后
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等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
(十二)人员感染或疑似感染应急
1. 防线构建
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组织工作优势和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协同作用,广泛动员员工、组织员工、凝聚员工。做好疫情监测、信息报送、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 就诊救治
如果工作人员出现有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前14天内有相关疫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或接触过可疑症状者或患者等情况,应当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都应转运至定点医院集中救治,但不能使用私家车。
3. 心理干预
面对身边同事人身自由被限制的状况,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会出现抱怨、愤怒等情绪,管理人员应结合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的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可以让员工较好地消除因为疫情流行造成的不良情绪。
4. 愈后防护
治愈出院的工作人员或解除隔离的工作人员应居家继续隔离一段时间,并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自行隔离期满后报公司人事部备案后方可上岗。
(十三)其他方面
1. 保障应急物资充足
(1)消毒剂:优先选择75%乙醇、二氧化氯、漂白粉。
(2)防护用品:红外线体温计、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毛巾、护目镜、长筒胶靴和长胶皮手套、白大褂。
(3)消毒设施:喷壶、喷药器。
2. 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应急隔离室
(1)将固定房间定为隔离用房,添置好有关设备。
(2)处理突发事件时,应急人员一律做到“三穿戴”:戴口罩、戴手套、穿白大褂。
(3)应急隔离室须备物资:体温计、消毒剂、口罩、手套、毛巾等。
3. 发生疫情后防控工作
企业发生疫情后,在属地防控指挥部的调度指挥下,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做好处理。防控方案如有更新,按照国家公布的最新方案执行。
附录:消毒液配制指南
1. 食品生产车间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75% 乙醇
0.5% 84消毒液
0.1% 新洁尔灭
NaCIO溶液
2. 常用消毒剂的配制方法
(1)75%乙醇液
将39.5L95%乙醇(V/V)、10.5L蒸馏水(室温)倒入不锈钢容器内,搅拌使上述溶液混匀,用0.22μm的滤膜过滤后,即可分装使用,存放时注意远离热源。
(2)0.5%84消毒液
在塑料或玻璃容器内,量取84消毒液和水,按1:200的比例配制,混合均匀,即可分装使用。存放时注意远离热源。
(3)0.1%新洁尔灭
在塑料或玻璃容器内,量取5%的新洁尔灭0.5L,加入蒸馏水(室温)24.5L,混合均匀,即可分装使用。存放时注意远离热源。
(4)NaClO溶液
确保使用浓度:因次氯酸钠溶液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或随时使用随时配置,用前先测定有效含量;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置稀释液,稀释液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两天
3. 消毒剂的存放
消毒剂一般存放于洁具室,但75%乙醇只允许贮存两天用量。
4. 空气消毒
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必要时按下列方法进行空气消毒。
(1)用40%甲醛(30mL/m)熏蒸12〜24小时,再用氨水(8〜10mL/m)中和15分钟,开排风吹;
(2)用乳酸(2mL/m3)丙二醇(1mL/m3)和过醋酸重蒸。
(3)气体消毒剂应交替使用,使用后详细的进行记录。
5. 厂区及车间入口消毒池
(1)消毒池每日必须确保有消毒液,常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200ppm〜250ppm。
(2)消毒池内消毒液不得超过15cm深度。
(3)白班和夜班均必须对消毒池进行清洁并重新配制消毒水,其余时间需点检消毒池卫生状况,发现不良需及时处理。
6. 雾化喷雾消毒液配制
(1)采用3%过氧化氢、5000mg/L过氧乙酸、500mg/L二氧化氯等消毒液,按照20mL/m3〜30mL/m3的用量加入到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中,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喷雾消毒。
(2)室内空间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循序渐进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
(3)作用时间:过氧化氢、二氧化氯为30分钟〜60分钟,过氧乙酸为1小时。消毒完毕,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注意:液体消毒剂各品种每月交换使用,并详细地进行记录。
六大功效:
1、改善蛋黄颜色
发酵辣椒粕含有天然的辣椒玉红素及多种矿物质;使用发酵辣椒粕一周左右蛋黄颜色明显变深呈橘红色,蛋壳厚硬有光泽。
2、改善鸡蛋口感
发酵辣椒粕富含粗蛋白、脂肪、糖类、维生素B1、B2和多种必需氨基酸;使用一周左右蛋清清澈粘稠;鸡蛋中的脂肪含量高,蛋黄大、口感好、营养丰富。
3、促进消化吸收
辣椒中的生物活物质辣椒碱对蛋禽的口腔及肠胃有刺激作用,可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健胃助消化。
4、降解霉菌毒素
添加能分解霉菌毒素的芽孢杆菌及可以保护肝脏的酵母菌,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降解肠道中的各种霉菌毒素,减少和淡化输卵管炎症带来的鸡蛋色斑。
5、维护肠道健康
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对已经失衡的肠道菌群具有修复作用;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对肠道菌群起着扶优去劣、扶正压邪的作用。
6、提升免疫效果
益生菌作用用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用药。
7、抗应激、提高食欲、助消化、促生长
可使畜禽的肉质鲜嫩,肉香味更浓,添加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优选有益菌发酵,提高巨噬细胞活性,有效防治蛋鸡腹泻和菌痢,对沙门氏菌的防治效果显著。